中国第三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近日全线贯通启运操盘,一组航拍照片引发热议:公路两侧的沙漠上铺展着密密麻麻的网格,宛如一张巨大的金色渔网覆盖在沙海之上。这就是被誉为沙漠锁甲的麦草方格固沙技术。然而关于这项技术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究竟是中国人自主创新,还是借鉴了国外经验?
让我们把时光回到1957年秋天。在宁夏中卫的固沙林场,科研人员和工人们正为包兰铁路的防沙问题发愁。他们尝试用平铺式麦草沙障固定流沙,但肆虐的西北风总能让这些努力付诸东流。休息时,工人们用麦草在沙丘上摆出天、地等汉字消遣。令人意外的是,大风过后,这些草书反而比专业设计的沙障更经得起考验。
这个偶然现象激发了人们的灵感。起初,他们像编麻花辫一样将麦草拧成粗绳插入沙中,却发现难以固定;后来尝试先挖沟再埋草,又因厚度问题屡屡失败。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最终摸索出先在沙面划出1米见方网格,再将麦草对折埋入的方法。经过整个风季的考验,四四方方的草格展现出惊人的固沙效果,其他形状的草墙相形见绌。
展开剩余64%与此同时,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也在流传。1950年代修建包兰铁路时,我国曾向苏联专家求教。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罗夫三赴宁夏,带来了中亚铁路用芦苇草沙障治沙的经验。他在沙坡头指导工人扎下1.5米见方的草格,但因麦草与芦苇特性不同,效果不佳。有资料显示启运操盘,苏联的治沙技术可追溯至19世纪沙俄时期修建里海铁路时的尝试。
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中。据固沙林场老工程师张宝善回忆,当时科研单位坚持使用平铺式沙障,工人们却偷偷试验草方格。每当检查人员到来,大家就装模作样铺草;人一走,又继续扎格子。这种地下创新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次年春天草方格的卓越效果让所有人都闭上了质疑的嘴巴。
草方格的奥秘在于精妙的科学设计。15厘米的麦草露头高度,恰好能形成1米范围的减速区——这正是风沙流动的主要高度。当风速在第一个草格处降低后,还来不及加速就又遇到下一个草格的阻挡。更妙的是,草格中沉积的尘土和腐烂的麦草会形成天然肥料,让梭梭、花棒等固沙植物得以生长,实现以草固沙,以沙养草的良性循环。
从最初的1米见方标准,到针对不同地形发展出的多种规格;从单纯的麦草材料,到如今的高分子网格;这项诞生于工人铁锹下的土办法,已经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工程。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治沙智慧的结晶,更成为向世界输出的中国方案。
正如一位老治沙人所说:在漫天黄沙面前,没有什么权威手册,能让流沙停下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或许,草方格的真正发明者,是那永不屈服于自然的勇气,是代代治沙人用双脚丈量出的绿色长城。
发布于: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