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柜中,一块羊毛毡静静陈列。毛毡表面已泛起灰白,边角处还留着几处磨损的痕迹。但当参观者驻足聆听它背后的故事时,眼前仿佛展开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块羊毛毡龙辉优配,见证了共产党员赵然与开明绅士郭春元之间超越生死的革命情谊,更记录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不屈斗争。
羊毛毡
1918年11月26日,赵然出生于房山河北李各庄村的贫苦农家。动荡的年代里,他目睹了日寇铁蹄下百姓的苦难,也在心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火种。1938年,年仅20岁的赵然毅然投身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先后担任“房良”联合县抗日救国会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房山大地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先锋。
1944年春龙辉优配,敌人的“清剿”愈发猖獗。一天傍晚,郭春元刚用完晚饭,突然听见门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这位思想进步的开明绅士心头一紧,本能地拿起重要文件,准备夺门而逃。就在这时,熟悉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大哥,是我!”——竟是赵然。当时,担任“房涞涿”联合县委书记的赵然,因叛徒出卖而陷入险境。
展开剩余60%“你怎么来了?旁边就是敌人,很不安全!”郭春元焦急地问。赵然面色疲惫却语气坚定:“有事找你,看能不能把我藏起来,有人正在抓我。”郭春元没有丝毫犹豫:“行,你先走,到前面山脚下的黄石头跟前等我,我随后就到。”望着赵然消失在夜色中的背影,郭春元转身冲进里屋,扛起家中仅有的一张羊毛毡子,匆匆出了门。
在约定的黄石头旁,郭春元见到了等待的赵然。“大哥,我就交给你了。”赵然的话语里满是信任。郭春元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只要我死不了,你就死不了。”随后,他带着赵然摸黑爬上后山,在一处极为隐蔽的山洞前停下。山洞面积狭小,仅能容一人蜷身,但位置十分隐秘,不易被发现。郭春元说:“你就在这里藏身,我每天给你送饭”,随后将羊毛毡铺在潮湿的洞底,为赵然隔绝山岩的寒气。
接下来的日子,为了不暴露行踪,郭春元每日天不亮就出门,连家中老人都不知晓他的去向。崎岖的山路布满碎石荆棘,他却不敢穿鞋,赤着脚在山间疾行,生怕脚步声惊动敌人。敌人为了抓捕赵然,悬赏2500块现大洋——这在当时足以买下数座宅院,但郭春元从未有过一丝动摇。每次送饭时,他都要先在附近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才小心翼翼地靠近山洞。
赵然蜷缩在狭小的山洞里,身上盖着郭春元送来的羊毛毡。这块毡子不仅为他抵御了春寒,更成为支撑他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他深知,在洞外,有一位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他的兄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还有无数像郭春元这样的群众,与抗日战士们并肩作战。
就这样,赵然在山洞里躲避了9天,确认敌人已撤离,赵然终于走出山洞。临别时,两人紧紧相拥,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默契。此后,郭春元一直将这块承载着生死情谊的羊毛毡悉心保存。新中国成立后,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郭春元毫不犹豫地将其捐赠出来。他说:“这毡子不该放在我家里,它属于所有应该记住那段历史的人。”
如今,这块羊毛毡静静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它不仅是赵然虎口脱险的见证,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在国家危亡之际,一位共产党员与一位开明绅士,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郑淑棉龙辉优配
发布于: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