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运河唐官屯镇西侧创利配资,有一条开挖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古河—马厂减河。这条河西起唐官屯镇靳官屯村,东至津南区葛沽镇西关村入海河,全长150里,宽约40米。
唐官屯地区地势低洼,为“九河”汇流之地。历史上,流经这里的河流既有舟楫之利,亦有水患之害。为了减杀汛期水害,清光绪年间,淮军将领周盛传在朝廷重臣李鸿章支持下,率领几万清军开挖了一条源于唐官屯镇靳官屯村的马厂减河。此河开挖后,不仅减杀了南运河的水患,还开发出闻名于世的小站稻,更为天津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早在明朝时,为了避免南运河洪水成灾,在唐官屯以南先后开掘了哨马营、兴济、四女寺、捷地等减河,到清初,已多淤塞。清雍正年间,曾计划在唐官屯北部的权家口或宽河村开一条新减河,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均未施工。到了道光年间,减河又多淤塞,其中兴济减河几乎淤平,原来的堤顶和河床都成了麦地。同治七年(1868年)、九年(1870年),南运河接连在泊头镇决堤,漫衍成灾。治理南运河成了刚刚接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起初,曾有重新疏浚捷地、兴济减河之议,但他又认为“工程浩大,所费颇巨”,并非切实可行的办法,因而搁置下来。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后,他控制下的淮军也随调北来。周盛传率所部(号称“盛字军”)于同治十年(1871年)移屯于青县马厂营房(位于唐官屯镇梁官屯村西南2公里处)。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盛字军除马队留驻马厂外,大部移屯于小站、新城一带。由马厂东调之前,周部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先建成了新城炮台,还在新城试垦水田万亩左右,引海河之水洗碱灌田。周部官兵均来自江淮一带,惯于耕作水田,当年收获稻谷千石。屯垦初捷,对周盛传鼓舞很大。
展开剩余77%从筹建新城炮台,到全军移营的3年时间里,周盛传经常“往来津静南洼之交”。他看到这一带水源丰富,土地广阔,然而却“空廓百余里,地废不耕,弃为沮洳”,感到极是可惜。经过勘察,他认为要开发这大片盐碱荒地,只要“由南运河建闸,另辟减河,分溜下注”,就能够“去碱留淤,渐成沃壤”。因而开掘减河,是整个“津静南洼”农田水利工程成败的关键。经过实地考察,他感到“前人屡议添开减河”,只是为了“多一支流,杀伏秋盛涨,保运堤使无溃决而已”,他不完全赞同这种“只议分流,以疏水患”的做法,而是“兼欲引甜,以兴水利”,主张疏水灌田配套进行,一旦减河决通,水田也已开辟。他除了访问乡农外,还亲自“逐段履勘”。经过测量,测定马厂高出新城4丈7尺5寸。他觉得正可利用地势,开浚河道,引南运河河水东下,“水小则便引灌,即遇积潦暴涨,就中塘洼略一挑浚,使自行入海,亦不难疏销。”于是,他确定了在“马厂之北、唐官屯之南,遥傍新垫大道,裁直河形,径引而东,于河头建立大闸,以时启闭,再于下流分灌处所,节节建闸束水,以取冲力,而免停淤”的工程方案。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他写成一篇1700多字的禀贴,即《详陈津东水利,并拟开海运各处引河,由营试办屯垦禀》,呈送李鸿章。禀贴中,他还就施工方法、经费筹措等项一一作了说明。
周盛传率兵开掘马厂减河创利配资
此份农田水利工程计划,深得李鸿章的赞许,认为“规划甚为远大”“于国计民生两有裨益”。经李鸿章批准,在周盛传的指挥下,开始进行开掘减河的工程。按照原定计划,工程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工程,以小站为中心,向西至长刘庄,向东经新城至西大沽入海河,向北通咸水沽,共开掘3条引河及配套的支河沟渠。此期工程既是利用海河排灌新垦水田的河网渠道,又是计划中减泄南运河汛水的东段河道。经过4年的努力完工。是时,不仅小站垦区开辟出来,减河东段近百里河道也已掘通。
第二期工程,从光绪六年(1880年)二月动工,开掘靳官屯与长刘庄间的西段河道,长约60里,同时修筑大闸5座,其中九宣闸是整个减河工程的重点。为了赶在汛期前完工,除“盛字军”的11个营外,李鸿章还抽调“铭字军”10个营和“练字军”13个营,共投入步兵34个营,将近4.9万人,由周盛传“领袖其事”统一指挥。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于四月二十日完工。
“津静南洼”一带“土松沙淤”,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明、清两代,曾在这里多次开掘引河,往往“不数年而淤为平地”。周盛传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又反复进行实地考察,在新减河全面开工以前,即拟订出切实可行的施工计划。他认为前人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河道弯曲狭窄,以致宣泄不畅,而淤塞失效。他设计的减河河道具有河道裁直、河槽宽广、堤坡坦缓的特点。在施工中,逢弯裁直,遇咀切沙,河道基本呈直线走向。河槽规模也很大,口宽10至12丈,底宽4丈5尺至8丈,深8尺至1丈3尺。两岸“厚筑堤埂”,主堤成坦坡,斜度约为20~30度左右,在主堤10丈以外培筑副堤,形成了宽广的复式河道,既扩大了容水量,又避免了泥沙淤塞。
为了调节水流,周盛传在减河上修建了大型桥闸5座:位于今靳官屯村南宣九闸(意为宣泄“九河”之闸,后改为九宣闸)、位于今烧窑盆村南的济运闸、位于今大十八户村南的开成桥闸、位于今湾头村南的惠丰桥闸和位于今大港区的潮宗桥闸。并在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的6年时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配套工程建设。其中在减河北岸开挑了赤龙引河,以引马厂减河之水灌溉静东洼淀地区,垦殖农田。开挖此河时,包括唐官屯地区在内的静海人民除了投入大批民工外,还捐输高粱2300石、漕米1000石、粟谷3000石、银1800两,作为施工费用。
马厂减河开挖后,既减轻了南运河的水患,还加快了这一带的开发步伐。仅小站垦区,即开垦水田13万亩,培育了闻名于世的小站稻,奠定了小站地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唐官屯地区也得到引水放淤之利,“化斥卤而桑麻”,盐碱荒地开垦成为农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纪念周盛传的功绩,后人在九宣闸南约1公里处和小站西的会馆村,特建有周公祠,供后人瞻仰。
马厂减河和九宣闸修成后的100多年间,一直发挥着泄洪、灌溉的功能。1917年,南运河良王庄段等处决堤,天津、静海一带俱被水淹。当时,通过九宣闸向马厂减河泄洪,保证了良王庄等处复堤工程的顺利进行。
1948年12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天津,国民党守军龟缩市区,困兽犹斗。守敌为了阻挠人民解放军进攻市区,除构筑纵深工事外,还在三元村附近引南运河水入护城河,并在赵各庄、陈塘庄附近堵塞护城河入海的水道,逼南运河水流向天津西南地区,妄图在市区外围形成广阔的水网地带,以阻滞解放军大炮和坦克的行动。为了挫败守敌的企图,解放军在唐官屯地区人民的帮助下,开启九宣闸,将南运河水经马厂减河宣泄入海,切断了下游的水源,打碎了国民党守敌“以水设防”的算盘,扫清了西南外围据点,直逼市区。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向守敌发动总攻,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15日解放了天津。
1963年8月上旬,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三河上游连降暴雨,山洪爆发,河水陡涨,河北省南部、中部洪水成灾。南运河虽经沿途滞泄,仍有50亿立方米的洪水下泄。静海地处下游,三大水系洪峰先后涌到,虽然向贾口洼、东淀、团泊洼实行分洪,但水势依然很大,天津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杀减南运河洪水,当时九宣闸闸门大开,闸板高悬,洪水奔腾穿闸而过,经马厂减河分流入海,部分缓解了洪水对下游的压力。为了洼淀尽快脱水,解除洪水威胁,8月23日,在钱圈、黑闸、王家房子破开马厂减河两堤,使积存在团泊洼的大量洪水宣泄入海。九宣闸和马厂减河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来源:静海政协
编辑:吴红创利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